米乐m6手机网页版中国能源建设:2021年年报净利95975440万元 同比增长1112%
发布时间:2023-11-09点击次数:

  2021年,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发展改革任务和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公司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科学研判国内外形势,坚持提质增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新动能培育,推动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公司紧盯目标、狠抓落实,圆满完成了全年经营目标,实现了“十四五”精彩开局。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开拓市场、加速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呈现进中向好、进中提速、量质并举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新签合同额人民币8,726.1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3223.19亿元,同比增长19.23%;实现利润总额人民币130.50亿元,同比增长8.39%;实现净利润人民币95.98亿元,同比增长11.12%。2021年,公司综合实力、影响力和品牌价值大幅提高,以公司为核心资产的能建集团,在《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位列第301位,较去年上升52位。公司ENR全球工程设计公司150强排名位列第3位,较去年上升2位,ENR国际工程设计公司225强排名位列第27位,以上两项在上榜的中国企业中均名列第2位。ENR全球工程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列第13位,ENR国际工程承包商250强排名位列第21位。

  报告期内,公司迅速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部署,研究编制并率先发布了《中国能建601868)践行“30-60”战略目标行动方案(白皮书)》(以下简称“30-60”白皮书),提出双碳目标背景下,能源电力行业发展路径建议,分析自身能力资源,提出中国能建践行“30-60”战略目标十项举措措施,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公司将新能源等绿色低碳业务作为优先发展产业,研究出台了“十四五”新能源产业规划,积极推动公司新能源产业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依托国家级能源智库,及时解读新能源“一体化”、抽水蓄能规划等行业政策,强化市场研究,构建了公司总部、区域总部及子公司“三位一体”新能源开发体系;充分发挥规划设计咨询牵引作用,积极为地方政府及企业提供落实“30-60”战略目标的能建解决方案,在源端市场抢得先机;全力开发新能源投建营一体化项目,获得广西崇左综合能源基地、兵团北疆石河子光伏基地等新能源投资建设指标1162万千瓦;投资兴建的江苏连云港风电项目、河北南宫农光互补光伏项目、黑龙江绥化肇东生物质发电项目等新能源项目投产发电,新增新能源控股装机容量117.5万千瓦;大力拓展新能源工程市场,国内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460.6亿元,同比增长110.2%,签订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乌兰察布风光储多能互补项目、青海海西州新能源应急储能联合电站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策划“三交九直”送电通道市场,全力抢抓通道工程和源端资源市场;全力抢抓抽水蓄能市场,与湖北蕲春等地方政府达成合作意向;通过对张北云计算基地绿色数据中心、新能源微电网、内蒙古库布其沙漠200MW生态太阳能治沙发电综合、山西阳泉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广东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肇东市生物质热电联产等一批新能源示范项目建设,掌握了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新能源相关核心技术,为公司快速发展新能源奠定了良好基础。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贯彻“集团引领、分类分级、责任压实、统分有序、高效协同”的总体思路,重塑升级国内市场开发体系,主动策划实施100余次高层互访,覆盖上海、新疆、四川、深圳、济南等45个省市,以及国铁集团、国家电网、交通部规划院等25家行业重点企业,先后与南宁市、重庆经开区、宁德时代300750)等23家地方政府和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坚定贯彻落实雄安新区、长江大保护、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等国家重大战略,瞄准碳达峰碳中和、区域协调发展、交通强国、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领域重点项目,坚持战略性、一体化、重特大项目集团化营销,国内市场签约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全年完成国内新签合同额人民币6554.6亿元,同比增长64.2%,签约额和增速双创历史新高。

  报告期内,公司大力践行海外业务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国际业务集团化、一体化进程,积极应对境外疫情和社会安全风险,海外经营稳中有进,全年海外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171.5亿元,同比增长21.6%,在中国“走出去”企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业务布局逐步完善,组建六大区域总部,市场端口全面前移。实现了塞内加尔、摩洛哥、塞拉利昂市场的新突破,业务覆盖的国别区域达140多个。重点向新能源、非电业务发力,签署了肯尼亚1400MW燃气电站、西班牙马拉加300MW光伏电站、塞尔维亚BELAANTA250MW风力发电等项目。风险防控成效显著,突出关键环节、关键要素、重要内容,发布多项国际业务范本、要点、清单等指导性文件,有效提升海外业务风险控制能力。

  报告期内,公司重点转型领域拓展成效明显,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业务增长迅猛,全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2.16%,同比增收约人民币217.0亿元;房建业务全年营业收入完成人民币368.9亿元,同比增长56.90%;市政业务全年营业收入完成人民币161.9亿元,同比增长19.42%;水利业务全年完成营业收入人民币126.9亿元,同比增长35.24%。国际业务发展取得成效,全年海外营业收入完成人民币462.5亿元,同比增长48.4%。加快推进新产业300832)培育,注册成立了氢能公司、绿色建材公司、装配式建筑公司、轨道交通公司等公司。设立了公司技术中心、“30-60”研究院、民爆研究院、新型储能研究院等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围绕“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以及数字化转型,立项9项重大科技专项与20项重点研发项目,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推进。转型发展所需资质、人才等核心能力得到补强。全年新增高等级资质13项,其中特级资质1项,非电高等级资质6项。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基础进一步夯实,发布公司基础管理“334”工程行动方案、分项分类工作清单和考核工作细则等制度文件,全面启动基础“334”工程建设。全力推进制度“废改立”工作,建立“4633”制度体系框架,适应性新组织机构的制度体系初步形成。项目管理能力稳步提升,系统重构项目管理体系,持续抓好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履约,一批重大项目投入运营,乌东德水电站全部机组、白鹤滩水电站首批机组投产发电,陕西延长至黄龙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财务管理持续提升,提出了“两控两降一治一快”系统工作方案,明确了管控指标体系,建立了“系统抓,抓系统”的工作机制。风险管控得到加强,全面构建法律、合规、内控、风险管理“四位一体”的大风控体系,法律审核把关及支撑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QHSE管理不断深化,全面落实“十二个到位”安全生产要求,统筹推进安全生产“234”工程建设、建党百年安全生产保障等各项工作,全年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深化环保三条红线管控,压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推动构建生态环保长效机制。内部协同机制逐步完善,修订协同经营考核实施细则、工程项目协同经营履约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了公司一体化协同机制。构建了“铁三角”有效的信息沟通、三方会诊、相互支持、共创价值的联动协同工作机制,明确了互为支撑、联动协同的首责主责、路径和举措。人力资源管理持续优化,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制定人才能建工程实施管理办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全年共引进境内外成熟人才700余人,实现毕业生招聘质量和数量双增长。制定岗位序列管理规定,建立公司一体化岗位序列体系,搭建员工成长阶梯和平台。推进培训体系建设,加强员工培训培养。

  2021年,中国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行业蓬勃发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推进,《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相继发布,国家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工。2021年,全国风电、太阳能发电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4757万千瓦、5493万千瓦。

  公司是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行业发展的先行者和推动者,执行勘察设计任务和施工任务的新能源项目累计装机容量分别超过1.7亿千瓦、1.1亿千瓦。公司依托在能源电力行业的整体优势以及在电力、电网规划方面积累的能力和资源,在新能源工程领域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2021年,中国火电、水电基建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分别为4628万千瓦、2349万千瓦。火电、核电、水电分别完成投资人民币672亿元、人民币538亿元、人民币988亿元。电网工程完成投资人民币4951亿元,同比增加1.1%。

  公司是传统能源电力建设的国家队、排头兵和主力军,在火电建设领域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在水电工程领域施工市场份额超过30%(大型水电超过50%),承担国内已投运核电90%以上常规岛勘察设计、66%以上常规岛工程建设和几乎所有大型清洁能源输电通道工程的勘察设计任务。

  2021年,中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实现重要节点目标,巩固拓展水利扶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水利保障有效衔接,全国完成水利建设投资人民币7576亿元。

  公司具有丰富的水利建设经验和高等级勘察设计及施工总承包资质,在水利施工技术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21年,中国生态保护战略稳步推进。《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行业竞争加剧,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中央下达生态环境资金人民币572亿元。

  生态环保是公司重点布局的行业之一。公司正聚焦水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抢抓生态环保市场。

  2021年,中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持续完善,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加快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预计全年新改(扩)建高速公路超过90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超过16万公里。

  公司是交通运输尤其是公路领域的生力军,已累计承包建设或投资建设各等级公路项目40余条,总里程达3000多公里。公司通过成立轨道交通公司,加速拓展交通运输业务。

  2021年,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绿色建筑、绿色建造为建筑业转型赋能;全国建筑行业总产值人民币29.3万亿元,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57.5亿平方米。

  公司作为建筑央企之一,具有建筑设计、施工、投资、运营一体化综合实力,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等方面主动作为,积极贡献能建之力。

  2021年,受疫情反复、能耗双控等因素影响,中国水泥需求减弱;全国水泥产量约23.6亿吨,同比下降1.2%。

  公司水泥业务具有砂石骨料、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研发制造等完整产业链条。公司通过成立绿色建材公司,加速获取资源,形成产能。

  2021年,中国民爆行业总体运行平稳,行业整合进入历史新阶段,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民爆生产企业累计完成销售总值人民币339.7亿元,同比增长1.6%。

  公司所属易普力公司具备混装炸药一体化服务和自主研发能力,市场覆盖范围、盈利水平、一体化服务能力位居行业前列。公司通过组建民爆研究院,大力推进民爆领域科技创新。

  2021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总体规模不断扩大;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9%。

  公司常年深耕装备制造行业,在发电装备、电网装备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国内乃至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和专有技术,正全力拓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务。

  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主要包括能源及基础设施领域规划研究、咨询、评估、工程勘察、设计、监理、项目管理、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业务。公司致力于“行业领先、世界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在能源电力勘察设计技术上处于引领地位;在能源电力领域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研究,在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机组、三代核电常规岛、清洁燃煤发电、特高压交直流和GIL综合管廊输变电、柔直流输电、海上风电、太阳能热发电等勘察设计技术领域具有国际领先优势。公司不断拓展提升跨行业综合设计能力,积极进军水利、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建等非电业务,强化设计咨询牵引作用,以全过程、高品质的设计咨询服务模式为客户创造更高价值。2021年,公司勘测设计及咨询业务新签合同额为人民币119.1亿元,同比增长4.6%。

  公司工程建设业务主要包括境内外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城市建设、综合交通和其他等工程建设业务。2021年,公司工程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8008.9亿元,同比增长45.7%。

  公司将新能源开发作为全年工作重中之重,积极抢占新能源市场,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综合智慧能源工程业务。境内中标签订粤电阳洲海上风电场项目、唐山三友化工600409)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能源产业园光伏场站项目、中核优赛大同云冈拓博恒泰200MWH/400MWH独立储能项目等一批新能源项目。境外签订了塞尔维亚BELAANTA250MW风电站、巴基斯坦洛拉莱Loraai100MW光热电站、尼日利亚拉各斯360MW光伏电站等一批新能源项目。2021年,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927.7亿元,同比增长53.2%,占比达24.1%,较上年提升1.2个百分点。公司参建的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丰宁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将张家口等地区的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打包”送到北京,助力冬奥场馆历史上首次实现100%全绿电。

  公司充分发挥总部统筹协调、规划引领、市场布局优势,在火电、水电、核电、输变电等传统市场取得较好成绩。境内签订国网能源新疆准东煤电、盘江新光2×660MW燃煤电站、金沙江上游拉哇水电站泄洪系统工程、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园区供电工程、田湾核电站常规岛土建工程等一批大型传统能源项目。境外签订乌干达凯坝400MW水电站、尼日利亚330/132kV以及132/33kV变电站等一批传统能源代表项目。2021年,传统能源新签合同额人民币2018.8亿元,同比增长21.7%,占比达25.2%。

  公司积极参与城市综合开发、新型城镇化、产业园区开发,开拓市政、房屋建筑市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战略性、一体化、重特大项目集团化营销,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加大投融资牵引力度,城市建设领域增长迅速,境内成功拿下雄安1号地块,签订宁波市鄞州区划船未来社区试点创建项目、保定市城中村改造项目、兰州高新区定连园区创智中心、吕梁经济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境外成功签订南非德班沙卡之岭智慧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会议中心、安哥拉CPP5000套教师安置房等一批城市建设项目。2021年,城市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451.7亿元,同比增长11.3%。

  公司统筹多方资源,精心组织、科学策划,实现交通业务多项里程碑式突破。铁路方面,成功签订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10标段,充分体现了公司坚决践行国家战略的高度使命感和责任感;轨道交通方面,成功签订深大城际铁路工程,对公司深耕华南区域市场、突破国内轨道交通“大标段施工总承包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公路方面,成功签订雄安新区对外骨干路网、鹿寨-钦州港公路横县至钦州港段PPP项目。创新提出并积极推动交能融合的能建方案,聚焦公路行业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的发展需求,提出能源、设施、信息、产业等四个维度的融合。开展高速公路交能融合试点,形成具有能建特色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核心技术。

  公司工业制造业务主要包括建材、民用爆破及装备制造等业务。公司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工业节能减排,致力于建设一流的绿色建材、工业产品及装备提供商。

  公司建材业务全面实施“环保、相关、高端”战略,具有研发制造、新型建材、环境工程、砂石骨料、商砼服务、物流配送、技术咨询等完整产业链条,所属水泥公司是国家重点支持的60家大型水泥企业(集团)之一,全国首批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试点示范企业,曾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优秀示范企业”称号。2021年,公司水泥业务核心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水泥产量2527万吨,同比增长19.30%;熟料产量2033万吨,同比增长16.95%;商品混凝土产销140万方,同比增长3.01%;砂石骨料产量403万吨,同比增长50%。

  公司民用爆破业务具有集民爆物品研发、生产、销售,爆破服务,矿山开采施工总承包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强大实力,在大型水利水电、核电、火电等国家重点能源工程,港口码头、机场等国家重点基础建设工程和大型矿山开采等工程项目持续推广民爆一体化服务模式,在工艺技术、装备技术、爆破技术、施工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为用户提供系统化、个性化服务方面具有领先优势,公司工业炸药生产许可能力在国内行业排名前列,拥有引领行业的现场混装炸药一体化应用技术。公司设立民爆研究院,建有国内首条工业炸药科研试验平台,围绕混装炸药、电子雷管、智能爆破、绿色矿山构筑核心技术集群。2021年,公司积极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促进民爆产业清洁低碳化发展,行业地位持续巩固,新签合同额人民币94.30亿元,同比增长25.29%,完成营业收入人民币53亿元,同比增长8.45%,工业炸药销量36.87万吨,同比增长2.42%;抢抓机遇推进民爆重组,发展规模保持行业领先。

  公司装备制造业务聚焦“中国制造2025”战略,强化与国际知名同行企业对接,紧跟战略新兴产业,依托全产业链技术背景,以高端专业产品制造与专有技术研发为方向,培育高端专业产品设计研发、系统集成和加工制造能力,抢占和布局新产业新领域,实现转型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拥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及市场优势的电站铺机和电网传统产品。近年来又研发了特高压干式平波电抗器、海水过滤与阴极保护、核级电动执行机构、第四代太阳能热发电关键装备等核心产品。“1025专项”—535kV混合式直流断路器研制项目通过国务院国资委考核。完成了10MW伞梯式高空风能发电成套设备、300MW级压缩空气储能示范验证系统等两个示范项目的立项。开展制氢和储能设备研究。2021年,公司装备制造业务市场开拓能力不断增强,新签合同额人民币125亿元,同比增长25.42%。

  公司投资运营业务主要包括传统能源、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水利水务、生态环保、综合交通、市政、房地产(新型城镇化)、资本与金融服务等业务,致力于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

  公司新能源及综合智慧能源、传统能源业务紧紧围绕“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聚焦清洁能源领域,坚持开发性建设和自主开发双模式并举,在国内多地以及越南、巴基斯坦开发建设了一大批清洁能源项目,清洁能源业务规模以及影响力、竞争力持续提升。截至2021年底,公司控股并网装机463.3万千瓦,其中:火电125.47万千瓦,水电77.96万千瓦,风电142.15万千瓦,太阳能发电95.3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22.40万千瓦。

  报告期内,公司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供水、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等业务领域,掌握了污水深度处理、水环境修复、智慧水务等一批关键技术,具备提供生态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和一站式服务能力,负责运营国内十多个省市自治区70余座水厂,水处理设计规模450万吨/年,水处理量4.62亿吨/年。

  报告期内,公司综合交通业务按照“投建营”一体化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服务区域经济为主体,以加油站业务为核心,创新经营模式,打造新的增长点,促进路衍经济和主营业务有效融合。报告期内,公司独立开发并中标济商高速济宁段项目,在山东区域市场培育出自有高速公路连线成网、成片开发的规模优势,高速公路累计控股运营里程1007.3公里,新增控股运营里程232.2公里。

  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业务坚持高品质定位和差异化发展,锁定绿色、健康、科技住宅细分市场,推进拿地模式创新,将城市更新作为主攻方向,借力集团资源,成功拓展片区开发、一二级联动、棚改等业务,落地广州南沙金融岛、山东烟台以及雄安等大型综合项目,打开城市综合开发运营新局面。报告期内,公司房地产业务新增土地储备面积79.91万平方米,新开工面积77.4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56.24万平方米。

  资本与金融服务业务包括财务公司金融业务等,为公司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和所属企业发展主业项目、丰富融资手段、节约融资成本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公司其他业务包括软件与信息化服务、物流贸易、租赁和商务服务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物流贸易业务稳健开局,经营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公司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务,聚焦主业,持续推进业务模式转型,保持了平稳发展;公司软件与信息化服务是支撑公司科技发展和全面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为公司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持。

  公司依托国家级能源智库,长期服务于国家和地方能源电力行业主管机构,深度参与国家新能源产业规划编制、行业政策制定和国家电力示范工程、重点工程的评估工作,掌握国家在远距离输电通道、清洁能源基地规划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布局。公司所属企业遍布全国各省市区,与地方政府、发电企业、电网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具有区域一体化能源规划话语权和政府影响力,掌握新能源产业政策第一手资料和项目开发先机,形成了密集的市场开发网络体系。依托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在新能源电力接入和消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能力,源网荷储和多能互补“两个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公司具有集规划咨询、评估评审、勘察设计、工程建设及管理、运行维护和投资运营、技术服务、装备制造、建筑材料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强大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投建营一体化服务能力。

  公司建立了以技术中心为统领,“统分结合、有统有分”的“1+N+X”创新平台体系,组建了“30-60”研究院、新型储能研究院、民爆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建立了“揭榜挂帅”科技立项机制,设立科研开发专项资金,引领带动所属企业加强科研开发、加大研发投入。公司围绕电力物联网、绿色低碳能源、绿色和智能建造、水务环保、综合管廊、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研究攻关,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面向“30-60”系统解决方案、新型电力系统、新能源、储能、氢能、交能建能融合、“东数西算”工程等新兴战略方向,布局了一批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攻关任务,全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坚定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公司在境内电力规划咨询、火力发电、核电常规岛、骨干电网等行业勘察设计市场占有率超过70%,对中国90%以上火电站、核电站常规岛及电网的勘察设计标准做出了贡献,享有较高的行业领导地位和话语权,带动了工程建设业务的发展。

  公司在能源电力工程全生命周期,尤其是在水利水电、核电站、新能源、燃煤发电站升级改造及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等重点领域,均具有丰富的工程业绩。自公司成立以来,共荣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42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14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3项、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金质奖5项、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一等奖10项、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工程总承包项目金钥匙奖4项。近年来,公司通过开展EPC、EPC+F、参股拉动总承包、PPP、BOT、投建营一体化等新商业模式大力拓展工程总承包市场,非电基础设施领域的总承包业务取得了丰硕成果。

  公司在大江大河导截流、筑坝、基础处理、深水开挖、高强度混凝土、大型地下洞室、爆破、特大型水轮机组安装等众多领域占据着世界施工技术制高点,拥有核电常规岛、清洁燃煤发电、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燃煤机组、空冷机组、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等领域勘察、设计、施工的前沿技术,代表着新能源、水电、火电、核电、电网工程规划、勘察、设计、建设的世界领先水平。

  公司汇聚了能源电力领域代表世界和国内先进水平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专家及专业技术人才,拥有众多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和中国核工业勘测设计大师。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社会和政治风险不断加大。中国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正在加快构建。根据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22年中国经济将稳健增长,预计全年GDP增速为5.5%左右。“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中高速增长(预计5%~6%)。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公司将立足主业、勇拓新业,加速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未来,电力行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新能源将逐步成为发电装机主体。根据国际能源署(IEA)预测,2020—2025年全球电源装机容量增长19亿千瓦左右,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占比57%。“十四五”期间,全国电源装机容量增长9亿千瓦左右,其中风电、太阳能发电占比2/3左右。预计2025年全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11亿千瓦左右,2030年达到17亿千瓦左右。“十四五”期间,电网仍将保持一定的建设规模,在特高压输电通道、各省区主网架建设、配电网建设方面仍有较大市场,预计电网年均投资规模人民币5800亿元左右。

  2022年,中国将加快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动东中南部地区风电、光伏就近开发消纳,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和“三北”地区风电、光伏基地化开发,抓好沙漠、戈壁、荒漠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启动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千家万户沐光行动”。随着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推进,跨省区电力输送需求增加,特高压将迎来新一轮建设高潮。预计,2022年我国电力领域投资总规模在人民币1万亿元以上。

  未来,水利建设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将重点围绕防洪工程、供水节水、生态修复及智慧水利等四个方面开展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根据《“十四五”时期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到2025年建设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有序实施省市县水网建设,建成一批重大引调水和重点水源工程。“十四五”期间全国水利投资规模预计将达到人民币5万亿以上。交通运输部已将实施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列为2022年水利重点工作之一。

  未来,生态环保领域市场需求巨大。环境治理方面,目前尚未完成治理河道长度7200公里。固废及垃圾处理方面,据世界银行统计,2025年世界市政固废产生量将达到22亿吨,固废处理行业投资规模有望进一步提升。“十四五”期间,国家将加大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修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力度,陆续启动重点区域污染防治专项行动。

  未来,公路投资建设仍有空间,铁路投资规模预计维持高水平,港口及配套设施投资建设仍有一定的市场机遇。“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新增建设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新改建高速公路里程2.5万公里。2022年,全国将建成京滨铁路、京唐铁路,加快宁淮铁路、苏台高速等省际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推进中部地区内陆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1小时交通网。

  未来,建筑业主体市场增速总体放缓。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处于快速发展中期,城市路网、城市轨道交通、海绵城市、综合管廊、污水处理等市政领域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目前,国内约60个城市的城轨交通线网规划获批在建。“十四五”期间,全国规划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开展城市更新,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管网、市政交通、充电桩、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建设具较大的市场空间。

  “十四五”时期是公司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的窗口期,业务转型与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培育行业竞争力、提升行业影响力、塑造行业引领力的关键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公司主动把握时代发展潮流,科学制定了面向未来发展的总纲《若干意见》和“1466”战略,公司将紧密围绕“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立足“30-60”系统解决方案“一个中心”和储能、氢能“两个基本点”,全面融入绿色低碳经济、数字经济、共享经济“三大经济形态”,把牢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发展、融合发展“三大发展目标”,提升新基建、新模式、新动能“三新”能级,更加聚焦能源、交通、数字、水利、生态、产业、文化“七网”融合,坚定实施“1466”发展战略,即秉承行业领先、世界一流,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愿景,力争在践行国家战略、能源革命、高质量发展及建设美好生活上走在前列,努力打造一流的能源一体化方案解决商、一流的工程总承包商、一流的基础设施投资商、一流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商、一流的城市综合开发运营商、一流的建材、工业产品和装备提供商,在推动能源革命和能源转型、加快高质量发展、深化系统改革、全面加强科学管理、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与组织能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25年,再造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能建。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2022年,公司新签合同额计划人民币8995亿元,营业收入计划人民币3422亿元,投资计划人民币1237亿元。

  该经营计划并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应当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

  随着投资业务不断拓展、范围不断扩大,以及投资权限的下放,投资规模可能会出现较快增长,投资行为可能面临着科学决策的风险。区域市场研判深度不够、不到位,项目风险识别不全面、不彻底,合同条款设置不合理,项目融资落地难度加大,可能导致投资资金无法收回、不能实现投资目的等风险。

  对策:公司将加强投资政策研究,优化投资布局,完善投资管理制度;科学制定投资发展规划,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投资政策研究,优化投资布局,完善投资管理制度;加强投资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闭环管理机制;加快投资管理信息化建设。

  受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大幅下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等影响,海外市场开拓难度和履约成本加大。国际安全形势不稳定性增加,地区武装冲突多发,部分国别出现政局动荡,和宗教极端势力抬头,给员工人身安全、市场开发和项目履约带来一定不利影响。境外疫情长期未得到缓解,境外人员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威胁。部分国别受债务上限和碳达峰、碳中和以及去煤化战略影响,资金缺乏,给存量合同生效、市场开发和项目履约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国际业务风控合规体系,加强项目前端筛选,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法合规审查,强化项目履约风险防控;持续开展政策研究,探索投融资新模式;加强疫情和安全管理,强化员工境外安全保障。

  个别所属企业财务风险管控意识不强,经营创收、营收创利、盈利创现能力不强,部分结构化融资项目到期并表,负债经营程度较高,可能导致无法形成充足现金流,并给融资带来一定不利影响。个别所属企业“两金”压降效果差,资金回流不足,可能会引发债务到期时无足够资金偿还或必须以高成本筹资偿还,甚至出现违约风险。

  对策:公司将加强财务管理,做好财务承受能力动态测算,建立财务一体化信息系统;加强担保和结构化融资管理,完善担保管理制度和融资业务风险防控体系;细化现金预算管理,切实“压降两金”;强化项目过程管控,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

  个别所属企业未树立正确发展观,为盲目追求经营规模而忽视项目中标质量和履约风险,可能导致项目亏损等风险。分包管控不规范,分包招标把关不严,分包合同签订不规范,分包履约管控不到位,可能导致项目亏损、业主投诉等风险。项目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与岗位要求不相匹配,监督检查不到位,可能导致项目亏损、出现安质环事件等不利后果。

  对策:公司将全面加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夯实项目管理基础;强化项目投标协同管理,提高中标质量;创新项目监管方式,系统防范项目实施风险;加强在建工程项目和分包全过程监督管理,推动项目顺利履约。

  新基领域面临建市场竞争加剧、投资建设成本上升、收益进一步降低等挑战,公司新能源核心竞争优势尚未完全形成,个别企业转型发展、资质匮乏等问题尚待解决,新兴业务发展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对策:公司将加强市场分析研判,把握经营主动权;完善优质项目库,把好项目评估关,完善奖惩机制,提高市场开发和项目质量。

  商务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出台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自动驾驶应用加速落地! 上海将试点自动驾驶公交 商业化投资机会值得关注(附概念股)

  商务部: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制定出台全国版和自贸试验区版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

  特斯拉中国:Model Y全轮驱动长续航版上调2500元,Model 3长续航焕新版上调1500元

  特斯拉中国:Model Y全轮驱动长续航版上调2500元,Model 3长续航焕新版上调1500元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


TEL:400-388-3942    FAX:+86-096-3419    EMAIL:admin@admin.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67号  鲁ICP备200010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