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琴专栏丨中原黄土凝望与沉思下的初浅表达①米乐m6手机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3-10-08点击次数:

  和谐号风驰电掣般强势穿越巍峨横亘的秦岭山脉,八百里秦川顿时以宽广、辽阔的姿势徐徐展开,如展开画轴一般

  时值盛夏,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玉米秸秆,如青纱帐般遍布于渭河平原上。这是继5月初夏收割了如海洋般金黄麦穗后,又一次生命孕育生长的大地反哺。

  之所以对渭河平原上海洋般金黄的麦浪念念不忘,缘于七八年前的一次意外邂逅。彼时,车窗外明亮的阳光铺洒在辽阔的平原上,金黄的麦穗随风摇曳,瞬间幻化成波翻浪涌的金色海洋,强烈冲击着眼球和心房。那是一场声势浩大、铺排奢华的视觉盛宴,正如眼前见到的正在抽花孕穗的苞谷林,它们以宏大的场景展现出摄人心魄的震撼力。大地有多深沉,气势就有多强大,带给人的震撼力就有多剧烈。

  没想到,关中平原初始带给我强烈震撼的竟是最普普通通的两种农作物——小麦和玉米。伸手探入它们的根基——厚实的黄土,触之如绸缎般细腻温润,观之色如成熟的麦穗抑或中华子孙的皮肤。联想之,华夏黄种人难道是黄土地通过植物根系的传递,将生命密码根植于人体之内,作为我们行世的符号和标记?

  继续向北,黄土以千沟万壑的壮观景象呈现眼前。一沟沟,一岭岭,如老妪脸上密布的皱褶,又如妇女头上青丝盘成的罗髻。难以想象,那些被西北方干冷的大风吹过来的细小尘土,是怎样以持之以恒的毅力堆积成了今天的高原?一粒粒,一层层,到如今广袤、深厚的黄土地,这之间要经历多少岁月的沧桑?中原黄土,就像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厚重之书,涵养着中华儿女的精神和品格。

  车子在黄土高原的顶端盘旋,黄土地的苍凉和厚重通过视觉和呼吸,直达身体的四肢百骸。无须语言赘述,大自然以它强大的穿透力直接与我们的身体和思维进行无缝对接,让人顿感苍穹之下的厚土如此大气和磅礴。站在高原之上,放声高歌信天游:我低头,向山沟,追逐流逝的岁月,风沙茫茫满山谷,不见我的童年。 我抬头,向青天,搜寻远去的从前,白云悠悠尽情地游,什么都没改变……此情此景,此歌此意,不禁让人泪流满面。我发现,纵使心中有千般情绪万千激情,亦唱不出高原汉子高亢嘹亮、雄浑深沉的歌声。那些略带嘶哑、深沉厚重的嘹亮之音,是经了西北风日复一日地吹拂,黄沙一年又一年浸润,才变得如此悠远和深沉。秦腔,华阴老腔,信天游……哪一种歌声不是对黄土高原最深情的倾诉?

  干旱,少雨,苍凉而贫瘠的黄土地在一代代高原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之下,已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绿妆。行至稍平坦地带,玉米、花生、向日葵、荞麦,以及大枣、苹果等,正以蓬勃之势努力生长,给高原添加了一抹抹亮色和生机。

  一直想看陕北的窑洞。无疑,窑洞是黄土高原最具辨识度的一道亮丽风景。4000余年前,生活在瘠薄黄土地上的先民们,便以睿智的生存智慧凿穴而居,后逐渐改良,遂成为当今具有审美特质和独特风格的民居。我们以无比惊羡的眼光和心态走进窑洞,那些代表“天圆地方”的门窗,那些寓意“蛇盘九子”的菱形花纹,无不给人美学意义上的心灵涵养。是的,这是干旱少雨、建筑材料匮乏的黄土地给予他们的生存抉择,亦是寄居黄土地的人们主动与黄土地亲密融合的最好方式。谁又能说,人的生死能够离开大地?只不过,黄土高原的人们的注释是最真切最直接的,他们将自己的身躯和血脉直接与黄土地紧密相连:生是黄土地的人,死是黄土地的鬼。随时随地与黄土地紧密融合在一起。米乐m6手机网页版米乐m6手机网页版


TEL:400-388-3942    FAX:+86-096-3419    EMAIL:admin@admin.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67号  鲁ICP备200010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