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泰国民族文化旅游的最新玩法?点击这里米乐m6手机网页版
发布时间:2023-09-19点击次数:

  民族文化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文化为资源而加以保护、 开发的旅游产品。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的事业,涉及的面很广,民俗是重要 的旅游资源。“随着民俗学与旅游学的日益发展,两者之间必将随之而产 生、 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 民俗旅游学。”因此,本章谈旅游,不是与 民俗毫无关系的

  民族文化作为资源的旅游,其内容十分广泛,如民俗、信仰、饮食、服 饰、建筑等都可作为旅游资源,但必须以民族性和地方性为标志的旅游资 源。本章以“民族文化旅游”为题是要突出民族文化来谈泰国的旅游,

  泰国旅游业起步于上世纪60年代初,现在已成为泰国的重要经济支 柱和主要创汇行业。2002年旅游收入75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6%。每年还为泰国提供了200多万个就业机会,

  实际上,泰国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当今旅游业的发展,其花样、名堂更 是层出不穷,民族文化旅游也只是旅游资源中的一部分。下面就这一部 分的旅游资源作一些介绍,其中不乏与民俗直接相关,

  这里要介绍的是佛寺、包括国王或王族盖建的佛寺——王寺的建筑 艺术。因为佛寺建筑与王宫一样,它集中了泰国最优秀的工匠,使用的是 最珍贵的建筑材料,创造了最有代表性的泰国艺术,是旅游业中的重要景 点,也是最值得让国内外游客欣赏的旅游资源,尤其是王寺。泰国佛寺有 “泰国艺术博物馆”之美称,但确切地说是“泰国佛教美术馆”

  泰国佛寺有“民寺”、“王寺”之分。拉玛四世创立法宗派后,为了王 族、显贵子弟剃度法门,才在王宫外频建王寺,这才有了“王寺”之称呼,而 把分布广大民间的佛寺称“民寺”。王寺是由国王或王族成员盖建的。因 此,凡规模宏伟、装饰华丽的佛寺大多是王寺。拉玛四世前,只有在王城 的王宫内才建筑王寺。

  泰国佛寺景观包括佛塔、佛像等佛教艺术。它是泰国古代的造型艺 术,如建筑、雕塑、绘画、工艺品等视觉艺术的精华部分、最高成就;也是泰 国引以自傲的民族传统艺术,它是泰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首 都曼谷的王寺,无论是外观造型之宏伟,还是建筑装饰之精美,都冠全国 王寺、民寺寺之首。

  曼谷大王宫东北角的玉佛寺是东南亚的名寺;是大王宫的一部分;是 王室举行佛教仪式的地方;是泰国唯一没有僧侣居住的佛寺。它沿袭故 都大城王宫内建佛寺的习俗。佛寺占地2.1万平方米,建于1782年, 1785年初具规模。以后历代君王对佛寺都进行过修缮。

  玉佛寺因供奉稀世国宝玉佛像而闻名遐迩。玉佛像被供奉在玉佛殿 中高高的台座上及5层华盖下。殿内装饰极其富丽堂皇。玉佛像前还供 有不同造型、不同质地的大小佛像,使殿内气氛更加肃穆。画栋雕梁,壁 画满墙,使殿内气氛更加庄重

  寺内,除玉佛殿外,大多重要建筑的屋顶有尖顶装饰,这是该佛寺的 一大特色。尖顶装饰是王宫建筑的标志,也只有王宫、王寺建筑才允许在 屋顶上建尖顶装饰。计有先王殿和帕坎他拉佛堂屋顶的尖顶、藏经殿屋 顶上的尖顶、尖顶佛堂屋顶上的王冠形尖顶等。每个尖顶都有赛璐珞、彩 瓷、金箔等装饰,璀璨夺目,加之寺内众多佛塔的尖顶,可谓“尖顶排空、千 峰竞秀。”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尖顶建筑是藏经殿和先王殿两座紧靠的建筑 上的尖顶。先王殿的玉米芯形的巴壤塔尖顶最壮观,它用彩色瓷片装饰, 其顶端有冲天分叉长矛,其上又复加王冠装饰。藏经殿四棱锥体的尖顶 最秀丽,它是用彩色赛璐珞装饰的。

  佛寺的第二个特色是衬托建筑,华丽多彩。最显眼的是色彩斑斓、高 6米的巨魔塑像,共有12尊,成对地作为佛寺守护神矗立在各大门的两 旁。尊尊身披盔甲,手执魔棍、双目圆睁、青面獠牙,真可谓凶神恶煞。它 们都出自古典名著《拉玛坚》中的人物,即十头魔王及其儿子和战友。其 次是佛殿、佛堂门口的佛界天国中的各种动物铸像。如先王殿前的上半 身是人,下半身是鸟的人鸟(紧那罗)雕塑、青铜人鹿贴金铸像、尖顶佛堂 前的手执魔棍的鸟头、人身的青铜金翅鸟铸像、这些栩栩如生,非人非兽、 非人非神的形象,却是泰国艺人经过想象,运用想象手法创作的作品。最 后是佛殿、佛堂建筑墙面、壁面、梁柱、基台、阶梯、山墙、门、窗包括门楣、 窗楣的装饰,无不镶嵌彩色玻璃、瓷片、珠母、浮雕等。如头戴王冠的金翅 鸟抓蛇的雕塑、石阶两旁的五头蛇的雕塑等。殿、堂内画满彩色壁画、大 小贴金的铜佛像林立。真可谓流金溢彩、金碧辉煌

  佛寺的第三个特色是佛寺四周长1公里的画廊壁画,也即是《拉玛 坚》故事连环壁画。共178幅,绘画面积居泰国佛寺壁画之首。每幅壁画 都有诗歌作说明。壁画在构图、光线、透视、色彩等画技方面已受到了西 方绘画的影响,但仍保持了强烈的民族传统画法。它是泰国绘画史上转 折时期的代表作。

  《拉玛坚》已不完全是《罗摩衍那》的翻版,它经过改写,其主题巳由宣 扬印度教改为宣扬佛教;成了一部深受泰国广大佛教信徒喜爱的佛教著 作。在玉佛寺中画《拉玛坚》除了宣扬佛教外,还有一个目的是神化国王。

  1434年, 一个狂风骤雨、雷电交加的夜晚,泰北清莱府一佛寺中 的佛塔在霹雳声中倒坍。人们在佛塔的断壁残垣的瓦砾中发现一 尊 佛像。由于佛像造型一般,没有特色,被请到佛殿内当作一般佛像供 奉。 一 日, 一位住持发现该佛像面部鼻端表层灰质剥落,露出内层碧 绿的光泽。出于好奇,住持把佛像表层的灰质全部剥去,展现在眼前 的竟是一 尊完美无瑕的碧玉佛像。奇闻不胫而走,传到清迈王的耳 中。王派官员去清莱恭迎佛像。但奇怪的是,驮玉佛的大象,行至清 迈和南邦的交叉路口,竟直奔南邦。虽经随从人员反复驱使大象向 清迈方向前进,甚至更换驮象,也无济于事。出于无奈,只好将佛像 请至南邦一佛寺中供奉,达32年之久。此后,玉佛像几经辗转于清 迈、老挝的琅勃拉邦、万象等地。1778年,永珍叛乱,吞武里时期的 郑王派兵,直捣万象,将玉佛像恭请到王都吞武里供奉。1782 年曼谷时期一世王从吞武里迁都湄南河对岸的曼谷,亚在曼谷建造 玉佛寺。然后把玉佛从吞武里请至曼谷玉佛寺供奉至今。

  卧佛寺位于曼谷大王宫近旁。建于1688— 1703年。占地8万多平 方米。佛寺因供奉一卧佛而得名。佛寺的泰语名为“帕切都蓬寺”,泰人 习惯叫它“瓦颇”。“卧佛寺”是泰国华人的对该寺的称呼

  佛寺内有佛像400余尊,其中除了主佛像 卧佛像及各殿内的大、 小佛像外,尚有394尊佛像供奉在佛殿的走廊上。这些佛像是拉玛一世 在泰缅战争后,从北部收集来的,包括已破碎而后又经工匠修补过的佛 像。构成佛寺的一个特色。但由于泰国信奉小乘佛教,只认释迦牟尼为 佛,所以这些佛像造型千篇一律、千佛一面,都是佛陀像

  佛寺的主要景观是卧佛像。佛像卧躺在主殿内,长45米。用砖、灰 制成,外贴金箔。制于拉玛三世时期,是泰国第2大卧佛像,也是泰国殿 内第一大卧佛像。佛像头顶佛殿天花板,脚底长5米、宽1.5米。两脚底 各装饰由珠母镶嵌的108个吉祥物图案。该图案是一件工艺高超的艺术 品;也是泰国民间工艺——珠母镶嵌画的代表作。

  卧佛寺还以佛塔多而闻名,其中高7米的佛塔有71座,有“塔林”之 称,构成佛寺的又一个特色。这些塔建于拉玛三世时期,分布在佛殿走廊 周围的亭院内,塔的造型为12角形佛塔,被称为“泰国式佛塔”。塔内安 放着王族人员的骨灰。这种塔型的佛塔,在“拐角佛堂”四周还有4组群 塔,比上述塔高大。所谓“群塔”是由5个塔建立在一个台基上。群塔建 于拉玛一世时期,塔内供奉佛陀的骨灰。此外,在“西佛堂”前,有4 座不 同颜色,高41米的佛塔,建于拉玛一世、三世和四世时期。其塔面各贴有 绿、白、黄、蓝色的瓷片,塔内供有佛像以及国王和王族的骨灰

  佛寺庭园内还分布着各种姿态的林居修行者塑像20尊。在佛寺的 内墙大门两旁有高3米的石人像,其中有中国古代武官像、西欧洋人像。 此外,主佛殿外廊廊柱之间有拉玛三世时期雕刻的“拉玛坚”故事浮雕 154幅。

  寺内的德莱佛堂是最华丽的建筑,造型为12角的四方殿,屋顶有王 冠形尖顶装饰。这说明该佛寺也是王寺。殿的四面各有1抱厦。尖顶装 饰和屋顶都镶嵌着彩色瓷片。佛堂前围墙开有一个三开门的院门,各门 上装饰着1个尖顶,都是泰式佛塔的尖顶,尖顶塔面镶嵌着彩色瓷片。佛 堂与门组成佛寺的又一景观

  卧佛寺是曼谷最大的佛寺;也是佛像、佛塔最多的佛寺。此外,它还 是一所“佛寺大学”,这一特点为全国其他佛寺所没有。曼谷时期拉玛三 世常在卧佛寺内聚集全国的学者、专家、艺匠塑佛像,绘壁画,把各种知 识、典籍刻在寺内佛堂、走廊、佛殿、佛亭的墙上、柱子上、石块上等,使佛 寺成为人们免费学习知识的场所。因此,泰语简称卧佛寺为“瓦颇”,“瓦” 意“佛寺”;颇”意为“觉悟”。它还有人民大学”或开放大学之称。之 所以称“大学”;而不称小学、中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需要有一定的基 础知识的人才能读懂,如刻写的诗词、民间故事、有关绘画的色彩知识、建 筑上的计算等,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的人、文盲等是学不了、看不懂的

  据说各类知识,计有:医学、按摩、体操、药理、工艺、美术、雕塑、建筑、 装饰艺术、文学、民俗、宗教、社会学、德育、政治学等,正好比是一所民俗 文化大学。这些知识有的用绘画画在佛殿墙上、走廊上,如佛传、《三界 经》、宋干节故事、本生故事等;有的刻画在石块上,如“拉玛坚”故事等;有 些药剂之类的药方, 一定要经过用之有效、专家确认后,才被刻写上去的 无论是当时,还是当今,确实是一座集当时全国各类文化艺术知识的宝 库、名副其实的开放性的大学。

  黎明寺位于曼谷湄南河西岸,原是大城时期的古寺,名“玛告寺”。拉 玛二世时代改名为“黎明寺,泰语称“阿伦”寺,“阿伦”意为“晨曦”。佛寺 内建有一玉米芯形巴壤塔,寺因该塔而闻名,因塔的外形呈“A”字形,所 以有“泰国埃菲尔铁塔”之美称。塔建于拉玛三世至四世初期

  玉米芯形巴壤塔塔基周长243米,主塔高67米。主塔四方各建有一 小的玉米芯形巴壤塔,泰国华人因此称它为“五塔寺”。小塔间又各建蒙 托”殿一座,各塔顶高耸直刺云霄,壮丽秀美。各塔面包括蒙托殿墙面上 都有用彩色瓷片镶嵌的花卉图案或各种雕塑像装饰。塔由塔顶、塔身、塔 基组成,按佛教教义设计,处处体现佛教文化。

  主塔塔顶由上而下是:青铜贴金王冠装饰、冲天分叉长矛、玉米芯塔 顶主体、毗湿奴以及由金翅鸟负荷雕塑组成的上下两层的托座

  塔为实心体砖灰结构,因此能使塔高大而宏伟。塔面众多的雕塑和 浮雕又给游客增加了神秘感。但这种神秘感对普信佛教的泰人来说是一 种神圣感。它是按泰国佛教经典《三界经》的宇宙观设计建造的。按《三 界经》的解释,宇宙中心是须弥山。山顶是帝释天及33位大神的住处。 四面山腰为四天王天,住有乾闼婆神等。山的最低处有三峰山围托,住有 妖魔,保卫着须弥山。须弥山山脚有雪山林,为天国人鸟等动物的生活处 所。须弥山的四周围有七重香海(七香海)和七重金山(七金山)。七金山 外为咸海,海中有人类生活的四大部洲。古代,这种宇宙观被泰人普遍 接受。

  现用上述佛教宇宙观来解释塔的布局。主塔塔身的神龛中有帝释天 骑三头象的雕塑,还有其基台和托座处的大梵天、神猴、妖魔的负荷雕塑 和人鸟雕塑,说明主塔象征须弥山。4小塔之间,各建一座蒙托殿,因托 座处有乾闼婆负荷雕塑象征四天王天。殿与殿之间各建有1座小的玉米 芯巴壤塔,共4座。四座小塔象征佛教宇宙观中的四大部洲,四大部洲是 人类居住的地方。每座小巴壤塔的神龛中雕有伽尔基骑白马像。伽尔基 是毗湿奴的第10次化身,手拿宝剑,要杀尽人间歹徒,确立新教义,挽救 众生,创造新世界,所以象征他骑马驰骋于人间

  塔上所有的装饰雕塑全是以本地产的贝壳粉为主要原料的民间工 艺 灰塑,所以塔上能有如此多的雕塑装饰,这是一般石雕、木雕所不 能替代的 此外,寺内还有佛殿、佛堂、佛塔、佛足印的四方殿、王冠形尖顶的门 楼、佛亭、6米高的巨魔雕塑、回廊、假山以及中国的石像等。

  佛统寺位于曼谷以西约48公里米乐m6手机网页版的佛统府内。寺因佛统塔而闻名。 “佛统”两字是泰国华人对该塔的译名。泰语称“巴吞杰迪”,意为“最初的 佛塔。

  建塔的时间无以考证,因塔经几次改建或扩建,塔型也有改动。有说 是公元前印度阿育王时期所建。但从周围出土文物看,其年代有公元 7—417年的;有公元417—917年的。若以此为据,佛统塔应是泰国现存 最古老的佛塔了。

  佛统塔不仅是泰国最古老的塔,还是泰国最高大的塔而闻名。塔高 120.5米,塔基周长234米,是一座锡兰式钟体塔。塔身呈钟形。塔顶由 须弥座、勇武柱、由大而小的相轮组成。塔面贴以中国烧制的黄色琉璃 砖,阳光下金光四耀,流于云端,故有“佛统大金塔”之美称。

  拉玛四世时期,塔在原塔塔址上进行大规模的扩建,于拉玛五世后期 的1870年竣工。拉玛四世在扩建时,在现塔的南面建了一座原型塔,高 18.2米。

  佛统大金塔塔身的四面,即东西南北方各建有一佛龛。由于佛塔高 大,所以佛龛如佛殿。各殿内供有佛像,以北佛殿香火最旺。该殿内立有 贴金佛像一尊,佛像基座放有拉玛六世的骨灰,因此有人称它为“王殿”。 王殿与佛寺的大门间有回廊相通,廊前有人行便道环绕,宽20米。便道 外建有凉亭、假山、佛塔、神庙等。

  云石寺位于曼谷杜锡区巴莱姆巴拉差运河的西岸。佛寺因有一座泰 西合璧的主佛殿而闻名,它建于拉玛五世时代。云石寺是泰国华人对 该寺的称呼,因主佛殿主体用大理石建造之故。泰语称“宾尊抱劈寺”。

  主殿四面各有一抱厦。左右两抱厦连接回廊,前后抱厦的4根大理 石柱子十分突出。由于佛殿主体是大理石构筑,使人感到有古罗马万神 殿柱廊的气势。佛殿窗户仿西欧教堂建筑风格,用彩色玻璃拼组成泰国 式花纹图案。佛殿建筑的民族传统特色主要体现在屋顶和山墙装饰上 如重檐多面坡屋面造型、凤头鸱吻、凤尾封檐板、莲花柱头、那莱神骑金翅 鸟的山墙装饰等。

  主佛殿中的清拉佛像是泰国佛像代表作一著名的彭世洛佛像的复制 品,它是泰国最美的佛像之一。主佛殿的回廊上陈列着52尊各时期的佛 像,姿态各异,有真品;也有复制品,是丹隆亲王从全国各地收集来的,有 一定的考古和艺术价值。佛殿后的抱厦佛龛中,立有他瓦功瓦蒂艺术时 期的佛像。此外,还有中国或日本的佛像。因此,佛像是该寺的一大 景观。

  泰国佛殿、佛堂周围都立有界标石或界标亭。这是佛教内部的习俗 信众或游客去佛寺时常能在佛殿周围见到界标石亭。它是一块扁平的, 约半米高,立在石基上的石块,称“界标石”。因为它不大,所以也常被人 忽视。有的界标石立在小小的亭子中,以避日晒雨米乐m6手机网页版淋,而且有的亭子还装 饰得十分华丽,尖顶高耸,称“界标亭”。佛殿周围的界标石一般有8块, 它们分别立在8个方向上,如界标石立在亭中,佛殿周围就有8个界标 亭。其中以佛殿门前的一块界标石最为重要,凡来佛寺剃度为僧的佛教 徒或“那伽”,都要先跪拜这块界标石方能进殿剃度。界标石有单块和双 块之分,单块说明该寺为民寺;双块表示该寺为敕建的王寺。双块是两块 石块业排而立。

  佛殿周围立界标石的习俗,据传来自佛陀在世期间的印度。当时各 种宗教常聚集教徒弘扬教义,佛教同样要聚集僧侣聆听佛陀讲道。但佛 殿极少,或没有钱建佛殿。于是先圈地盘,佛陀要求在所圈地盘四周埋下 石球,业在埋有石球的地面上立界标石作记。所以,界标石是僧侣所占地 盘大小或范围的标记。后来,佛教获得发展,要求先建佛殿,后埋石球、立 界标石。久而久之,立界标石成为建佛殿的一种习俗沿袭下来,成为泰国 佛寺建筑的特色。泰国古代,有些佛殿,还有以山、河、林、树、牛车道、人 行道甚至白蚁垤为界标的

  佛塔是仅次于佛寺的佛教景观,是泰国宗教、信仰旅游的载体;也是 旅游的一大资源。泰国对外旅游广告中常以黎明寺的巴壤塔彩照招徕游 客即是一例。

  从佛塔在佛寺中重要性分,可分为主塔、陪塔(排塔、围塔)。从佛塔 的用处分,有放置佛陀、僧侣及重要人物骨灰的、放置佛像的、用作纪 念的。

  泰国常见的佛塔造型,主要有五种: 一是巴吻萨塔;二是巴壤塔,这两 种都是一种高棉(柬埔寨)式的玉米芯塔顶为象征的塔。三是锡兰(斯里 兰卡)式钟体佛塔,亦称“覆钵塔”或“圆锥体塔”。四是十二角型(十二棱 锥塔)佛塔,亦称“方锥体塔”。五是五顶塔, 一种大乘佛教塔。上述各种 类型都是在外来塔型的基础上有所改造,而带有泰国本地特色的塔型。 此外,还有其他类型的佛塔。泰国佛塔的千姿百态还体现在塔的装饰上 如塔面用金箔、琉璃砖、彩瓷等贴面,十分华丽。塔基或托座处常有巨魔、 金翅鸟、大象、神猴等雕塑作装饰

  巴吻萨塔。“巴功萨为梵、巴文,意即“国王住的或供奉‘神圣’物的 有叠层尖顶装饰的宫殿或屋宇”①,巴功萨塔即为这种形状的塔。塔身常 是四棱柱形的宫殿,两棱之间构成的每一平面中间都有佛龛,龛内立佛 像。有的龛门装饰华丽,有门楣,门两旁有装饰柱。塔身也有六棱柱形 的。这种塔的特征为叠层。叠层有两种, 一种是宫殿式塔身多层逐层向 上由大到小重叠; 一种是塔身顶上的屋檐重叠(一般2—3层,每层装饰简 单。)与叠层上的钟体小佛塔构成棱锥形塔顶。塔基为层台。如喃奔府古 谷寺的佛塔、清莱府昌盛巴萨寺的佛塔、素可泰帕玛哈他寺的佛塔等。这 种塔因塔顶、屋檐造型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又可细分为多种。

  巴壤塔。巴壤为泰语,意为“高棉式的宫殿”。巴壤塔的特征在塔 顶,塔顶同样是层层相叠,往上逐层缩小,但层缩不明显,且装饰华丽,没 有小钟体塔作为塔顶。塔顶外形与玉米芯十分相似,好像尖锥体的玉米 芯。塔身也是宫殿式的。塔基为多层基台。

  巴壤塔是由柬埔寨吴哥寺中的莲花蓓蕾形尖塔的形状发展而来的。 它有两种造型。 一种基本上保持莲花蓓蕾形尖塔的塔顶形状;另一种是 较细长的玉米芯塔顶。塔身呈宫殿形状,塔基较高。莲花蓓蕾形塔顶与 玉米芯塔顶都象征须弥山,众神的住处。在泰国,后一种较前一种多,盛 行于华富里、素可泰和大城艺术时期。前一种如华富里的三顶塔;后者如 大城功差菩功纳寺的佛塔。

  巴壤塔和巴吻萨塔都受高棉宗教建筑的影响。其中素可泰巴吻萨塔 还受缅甸佛塔的影响,它是通过兰那而影响素可泰佛塔建筑的。

  塔身为钟形的塔,称钟体塔。塔顶为平台和相轮。塔基为层台 钟形塔又称“覆钵塔”,它形似僧侣化缘时拿的饭钵,也称“锡兰式塔”。锡 兰式钟体佛塔仿自锡兰,而锡兰的钟体塔仿自印度的桑奇大塔。素可泰 时期推崇的佛教是从南部洛坤府请来的锡兰小乘佛教。佛塔造型随佛教 盛行而流传到北部和各地。因此,这类塔在泰国流传很广

  塔用砖、灰盖建。塔基由下而上,由圆形基座和3层莲花座构成。塔 身由覆莲、仰莲、钟口莲3层托座和钟体形主体、须弥座、勇武柱构成。塔 顶由一定数量的相轮、芭蕉杆、圆珠、芭蕉顶杆、露珠等构成。有的露珠上 还以华盖或图案装饰,有的在塔身、塔基的四面建有佛龛和门楼。

  十二角(棱)塔也是钟体塔的一个变种。这种塔的塔身是四方形的, 也可说是四棱锥形的钟体,区别于一般圆锥形的钟体。再把每一棱变成 三棱,总共十二棱。从平面图看,四方形(四角形)成了十二角形。钟体都 比较小,但修长。塔基底层为十二角形台基,上垒三层“亚”字形狮脚台 基,从下到上似阶梯式的逐层缩小,最上层托起塔身。每一层台基也各有 十二棱。塔名是因为塔身和塔基构成了一个十二棱的锥体而名。塔顶的 相轮,每一层都做成莲花形的,似一串莲花,但逐层向上缩小,最上层接塔 刹。塔刹为塔杆,杆中间饰宝珠,杆顶饰露珠。在泰国还有十六棱、二十 棱的佛塔,但很少。有人称这类塔为“泰式佛塔”,所以,另作一种塔形 介绍。

  素吻他尼府的猜耶佛骨塔是典型的五顶塔。塔基呈四方形,塔基的 平台的四角各建一钟形塔。东南角的钟形塔塔顶处有大梵天四面头像雕 塑装饰。四方形塔身的四面各有一抱厦。东、北面抱厦的山墙上雕有观 世音像,南抱厦的山墙上雕有弥勒佛像。塔顶分层,向上逐层缩小。每层 四方角上都建一钟形小塔。因此,该塔实际不止五塔。五顶塔塔名的由 来是因为最上层建一钟形大塔收顶,它与最上层四角的四小塔形成五个 塔顶,故名。猜耶佛骨塔按大乘佛教教义建筑,其造型相似于印尼爪哇岛 上的曼杜 ·坎蒂塔。猜耶塔是泰国西维猜艺术时期的建筑。这种类型的 塔在泰国很少,因泰国信仰的是小乘佛教。

  以上介绍了泰国5类基本塔型,实际上塔型变化多端,乍看上去大同 小异,其实还是大异。此外,还有些不属于上述类型, 一般很少见的塔 现举例如下:

  清迈府古捣寺的西瓜塔很奇特。塔身由5个西瓜似的球形体相叠而 成。每个球体的4个方向上各开有一佛龛。自下而上的球体遂个缩小。 高高的塔基呈四方多角形。塔顶为一金属伞盖。“古捣”两字为东北方 言,“古”意为“塔”,“捣”意为“西瓜”,古捣寺即西瓜塔寺。据说,塔型仿自 缅甸。

  那空拍依府的拍依佛骨塔也是一座外形较为特殊的塔,其塔身似一 个细长的花瓶。塔面上装饰着树形图案,使外形更像花瓶。这种塔,泰国 较少,但在邻国老挝却很普遍。而那空拍依府也正是在泰老边境上,与老 挝只隔一条湄公河。古代,在国界线不明显的年代,塔型建造自然会与老 挝的塔相似。

  泰国邻国的塔型在泰国土地上基本都有了。如上述西瓜塔仿自缅 甸,拍依佛骨塔受老挝佛塔影响,猜耶佛骨塔相似于印尼爪哇岛上的佛 塔,巴壤塔又是从柬埔寨吴哥寺中的莲花蓓蕾形尖塔改造而来的。泰国 的佛塔真可谓兼容并包,千姿百态,集东南亚佛塔于一国。如果算上锡 兰,那又是集南传佛教佛塔于一国,造型多样,装饰华丽,令外国游客 醒目。

  随着佛教在印度内外的流传,塔型有了多种变化,各国也各有特点, 佛塔也成了佛教的象征。泰国很多佛塔上,尤其是古塔,都设佛龛,佛龛 内立有佛像。这是泰国早期佛塔建筑的习俗。

  泰国佛塔其造型在佛塔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与东南亚不少信奉小乘 佛教的国家的佛塔有共同性的造型;另一方面也有自己民族特色,如上述 的“泰式佛塔”、黎明寺主塔上的灰塑装饰等。总之,佛塔建筑是外来的, 但在接受过程中泰人对其改造、变化,最后成为具有泰民族特色的佛塔 建筑。

  泰国自素可泰时期以来,推崇的是锡兰佛教,是小乘佛教,接近原始 佛教。对到泰国旅游的中国游客来说,会与中国佛塔比较,如从这一角度 去看,可以得出以下三种泰国佛塔的民族特色: 一是塔的造型多钟体塔 很多塔型是其变种。钟体塔其外形来自印度的桑奇大塔(覆钵式佛塔) 二是泰国塔的造型很多,但唯独没有中国楼阁式的佛塔。三是多砌造建 筑。它实际是一种砖石结构建筑。建筑材料是砖、石、灰、泥、铁矾土、树 胶等。而中国多砖木结构的佛塔建筑。

  由于泰国小乘佛教只信奉一佛一菩萨, 一佛即今世释迦佛; 一菩萨即 帝释天菩萨,所以佛像造型单一,去哪一佛寺,不管殿内供有多少佛像,供 的都是释迦佛,可以说:“千佛一面”

  泰国佛像艺术从公元6世纪前在泰国发现南印度或斯里兰卡阿努拉 差菩吻风格的佛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佛像也呈多种风格

  泰国现存佛像中以青铜铸的佛像为最多。石雕佛像较少。最早,在 佛统等地就出土了他瓦功瓦底艺术时期的石佛立像、石等。铜铸像 与泰人的冶铜技术有关,也与泰国有丰富的铜、锡矿藏有关。泰国铜矿在 亚洲占有重要的地位,还有与冶铜有关的锡。青铜佛像是用铜与锡或铅 混合来制造的。泰人的铸铜工艺早在泰族立国前的堕罗钵底艺术时期 (6 11世纪)已有小铜佛像在泰国本土上发现。有名的青铜佛像,如 素功府出土西维猜艺术时期(大乘佛教流行时期)(8—— 13世纪)的观音 像和那伽光背佛像。其次是木雕佛像,最有名的木雕贴金佛像是彭世洛 府帕西功德纳玛哈他寺的主佛像 清拉佛像。佛像为素可泰时期的作 品。手臂、手指不露关节,也无肌肉的突出的刻画,圆润平滑如藕。

  佛像作品中被泰人奉为最美的菩萨像(大乘佛教艺术)是素功府猜也 果出土的西维猜艺术时期的观音青铜像。像高65厘米,下半身及两臂残 缺,头冠也有些损坏。面相慈祥,双目下视,双眉间有白毫,略带微笑。头 饰精美。发辫垂于两肩。上身穿着羚羊皮,业斜挂缨珞。残缺的左臂有 花纹臂钏,左肩上留有羚羊头的观音标志。有人考证,观音像受印尼中爪 哇夏连特拉王朝观音像的影响。

  素功他尼府猜也果的较为独特的西维差艺术时期的触地印(也称降 魔印)菩提树叶形那伽光背青铜佛像是该时期的佛像代表作。像后有该 像的制作年代为佛历1834年(公元1291年),像高1米60。从佛身后中 间部位向左、上、右部伸展出来的7头蛇装饰被雕成菩提叶形。佛陀坐在 由蛇身盘曲业成重叠3层的基台上,十分威严。佛像造型来自蛇王保护 佛陀在修行时免遭风雨侵袭的故事。这种造型的佛像在泰国不多见。佛 像受柬埔寨影响。

  泰国佛像是在印度佛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发展过程中也曾受到 高棉、孟族等的影响,最终创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佛像。值得一提的是素 可泰艺术时期(公元15世纪)的青铜行姿佛像,现藏于曼谷博物馆,高 60.50厘米。佛像头发呈小螺发,肉髻上有火焰装饰,椭圆脸,新月眉,钩 鼻,略带笑意。宽肩细腰,身着袈裟,偏袒右肩,衣角似一条宽带搭于左 肩。右手平胸曲举,手掌向外,左手自然下垂,呈“施无畏印”。左足立地, 右足向后抬起足跟,呈向前蹬步姿势。形体圆润柔美,线条流畅。创造了 独具泰国民族精神、风格的佛像。这样造型的佛像,不多见于其他佛教流 行的国家。

  佛像与中国比,特色有: 一是没有中国大乘佛教的佛像造型多,如菩 萨、罗汉、诸天、明王、佛弟子像等造型各异的佛像,而泰国是千佛一面。 二是佛陀造型除了面目刻画各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外,由于泰国气候炎热, 泰国佛像上身多不穿着衣服,头顶多一火焰装饰。三是泰国多青铜铸的 佛像和行姿佛像

  凡到过玉佛寺参观的游客无不被佛寺走廊上的《拉玛坚》壁画惊叹 如其中有一幅画,画有猴王哈奴曼全身匍匐像座桥,跨越大海,让自己的 猴将、猴兵从匍匐的身上踩踏回到阿犹他耶城。其想象力的丰富令人兴 叹。不过,泰国佛寺壁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不是“想象”,而是“直观直觉”。

  泰国佛寺壁画始于何时无从考证,从考古研究认为它来自泰国史前 岩洞壁画。由于佛寺壁画保存不易,最早的泰国佛寺壁画见于14世纪素 可泰府西塞差那莱果的七列佛塔寺。壁画的目的主要是向广大不识字的 信徒宣传佛教、讲解佛义。画者多是僧侣,因为要有一定的佛教知识,而 且多不留名。壁画在发展中也受到印度、锡兰以及邻国中国等的影响。

  佛寺壁画以人物画为主。人、物造型以单线勾勒为主,色彩以单色平 涂为主,是一种上色较浅的单线平涂画。色彩以自然色为主,喜用赭红、 蓝、黄、白色。山石、树木的画法受中国水墨画影响。佛寺壁画是画在佛 寺内壁上的画。画的内容有《佛史》、《十本生》、《三界经》、神像、魔鬼像、 佛教仪式等与佛教有关的内容。佛寺壁画中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反映 了诸如不同阶层人物的衣食住行、城市青年男女调情等生活方面的内容; 丧事、节日、礼仪等民风民情方面的内容;《五十本生》等古典的、民间的文 学方面的内容。

  画中的人物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人、物不讲透视、比例,没有米乐m6手机网页版阴 影、明暗。人物周围的建筑、山河、树木与人物不成比例,常常是人大、物 小。如人坐在屋内,站不起来,站起来,人比屋高。这是因为首先让观者 知道屋里有人,业不考虑人与屋的比例,如要考虑比例,人会画得很小,不 明显。壁画中有的人物面部、脚画的是侧面,身子画的是正面。这是因为 脚画侧面最能让观者明白这是脚,画正面不好表示。至于面部与身子不 协调,据说泰人认为画侧面更能体现人的美。神、佛、没有年龄的显示,都 不画胡子。按泰人的信仰,神、佛是长生不老的。人的脖子常画3道横 线。有时, 一幅画中为了突出人物,如神、佛、国王、王后等或建筑的尊严 或重要性常以色彩区分,如用黄色或白色画肤色。个别婆罗门教的主神 按传说中的描述的肤色上色。有时重要的建筑物涂以红色或贴上金箔 因为泰人认为黄皮肤,颈有3道沟都是泰人对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红 色、白色象征神圣、崇高。至于贴金箔更显珍贵、神圣。画中的天神、仙 女、国王(大多在宫殿内)、后妃等上身常不穿衣服,只有佩戴或悬挂的缨 络、珠宝等饰物。因为泰国天气炎热,古代泰人有上身不穿衣的习俗,所 以画中的平常人都是光着上身。佛寺壁画中神、佛、菩萨、帝王、后妃等人 物的表情的刻画,是以其手势、动作来表达的,不以面部表情刻画为主 这是因为泰国古代民间歌舞剧如孔剧常以手姿、动作表达感情。

  以上种种画中的特色都出自画者的观念、习俗等,业不考虑是否合情 合理,只要观者明白即可,所以说是直观直觉的写实画风

  佛寺壁画有不少是故事情节画,常把故事的各个情节画用自然景物 庭园围墙、几何图形隔开,主角出现多处,犹如多幅连环画出现在一面墙 上,来龙去脉一 目了然。构图饱满,不留空白。构图还常取鸟瞰式构图 法,据说受中国影响。

  泰国佛寺壁画总的来说是写实的(也有写意部分)。充分体现了泰国 绘画的朴素性质,稚拙的艺术风貌和泰人的直观、直觉的思维模式及审美 情趣。

  石宫是古代柬埔寨人在现今泰国国土上用石头建就的宗教性建筑。 有婆罗门教的石宫,也有佛教的石宫,还有既是婆罗门教又是佛教的石 宫。这是因为当时的柬埔寨人既信印度教又信大乘佛教之故。建筑的目 的都是为了行善、做功德,或是为了颂扬某人的功德而建。这是当时柬埔 寨人的建筑观念。

  泰人对这类建筑,亦称“巴吻萨”。这里把“巴叨萨”译为“石宫”,是专 指由高棉人(今柬埔寨人)用石头建筑在当今泰国领土上的宗教建筑,以 区别泰国王宫、佛寺内的砖木建筑的王宫、佛殿(也称“巴吻萨”)。石宫建 筑的结构不同于其他建筑,它自成一体,自有特色。它的特色不仅体现在 结构上,还有外观。

  首先石宫由石块垒建的塔、殿、门楼等组成,由于石块又大又重的质 感,使建筑更加雄伟巍峨。其次,石宫的装饰也很瑰丽,如莲花蓓蕾形的 塔顶、山墙、门楼上各种花纹图案的雕塑等,远看怪石嶙峋,近看秀石争 辉。它虽没有王宫、佛寺建筑那样五彩斑斓,但却有石块朴实浑厚之感。 石宫建筑是泰国旅游业的一大景观,也是保存下来的历史最悠久的旅游 景观建筑

  石宫建筑对泰国王宫、佛寺建筑有很大的影响,如巴壤塔、尖顶宫殿 等。但与其说建筑上受柬埔寨的影响,不如说在信仰观念上受到其影响 柬埔寨吴哥寺是一座帝王陵墓建筑,建筑中最高大的莲花蓓蕾形尖顶塔 顶象征须弥山。须弥山是帝释天及众神的住处,国王的骨灰放在塔内,国 王好比神。泰国把吴哥寺建筑上神化国王的观念,反映在泰国巴壤塔、宫 殿的巴壤塔尖顶、四棱锥体尖顶的装饰上。区别是;柬埔寨的石宫建筑按 婆罗门教、大乘佛教的教义来解释;泰国王宫、佛寺建筑则用小乘佛教的 教义来解释。无论哪种解释,中心主题都是为了神化国王。这类石宫在 泰国有28处,较集中于东北部。较著名的有:武里南府的帕侬隆石宫、呵 功府的劈曼石宫和华富里的三尖顶石宫。下面介绍一个最著名的石宫。

  石宫位于呵吻府呵功县劈曼地区。它是一座大乘佛教密宗建筑,是 泰国现存石宫中最宏伟壮丽的石宫,有泰国吴哥寺之称。建于1106 年,有人推测建造年代还要早些。

  石宫主体建筑外围四方形的回廊和外墙,形成一个“回”字。外墙南 北长220米,东西长227.5米。墙四面的中间各建一 “十”字形门楼,以南 门楼最为壮观。外墙内,除了西南角外都各有一池。东北角池之南有一 劈曼神庙,为1867年后泰人所建,供宫廷举行效忠仪式之用。庙南还有 一殿。回廊南北长72米,东西长80米,宽2.35米。回廊四面的中间也 各有一门楼。回廊中间为石宫主体建筑,它由巴壤主塔和“十”字形殿组 成。主塔四面各有一抱厦,因此,塔的平面呈“十”字形,塔顶由大至小分 5层,垒成莲花蓓蕾形。5层在这里角象征五佛。每层的四角雕以五头那 伽。塔宽18米,长32.5米,高12米。南门门楣上雕有那伽圆光佛像,其 上方中间也有一佛像。其他各门的托梁、门楣上也都有雕塑,如三世佛 太阳神等。塔的南抱厦接“十”字形殿,殿南有小巴壤塔两个。殿的东南 面有一婆罗门殿

  泰国佛塔多而美的原因来自一种风尚,即泰人普遍认为建塔是一种 功德。佛统府的佛统大金塔是泰国的名塔,有关塔的建造或来历,在上述 章节中已有介绍。然民间却有自己的答案,它建于何时?何人所建?为 何而建?下述民间的传说故事会给你细说分晓

  距今2200多年前,在今佛统这片平原上,有一位“帕耶孔”的国 王。 一天,国王刚得一子,有一位善观星相的国师求见。接见时,国 师向国王裹告了一个骇人听闻的消息,说这位刚出世的太子长大成 人后,将会杀死其父。国王听后,十分气恼,但又不忍心把儿子杀死。 于是命下属将初生婴儿弃于荒山野林之中。不料,婴儿被附近一老 妪拾得,业将其抚养成人,成为一名盖世无双的勇士。后来,他率领 队伍占领了佛统这个地方,业亲手杀死了国王。不久,他获知被杀死 的国王即其生父时,后悔莫及。 自感犯下了滔天之罪,终日愁眉不 展,不知如何才能赎罪。 一 日,一位高僧向他建议,说如能建起一座 佛塔便可赎罪。于是他建起了这座又高又大的佛统金塔。

  这只是一个关于建塔有功德的民间传说,也是对泰国古代建塔成风 的一个解释。其实,不仅仅是佛塔,佛寺也是一样。举一个近代的例子: 佛统塔扩建时,正是泰国建寺建塔之风盛行之时,其高潮在拉玛三世时 代,这股风一直沿袭到拉玛五世时才有所衰落。当时,达官贵人、有钱人 都比着建塔、建寺。民间也流行着一句俗语说:“谁做功德建佛寺,谁就能 受宠于皇帝老子。”建筑佛寺兼能为自己获得功德,又能受宠于国王。

  再如,“每当建设佛寺或制作佛像,常见铭刻祝愿的语句,希望生活或 重生于弥勒时代,这是一个无限幸福、理想的时代。”①“也有为了能死后 生活在天堂的祝愿,如制作佛像的信徒铭刻在佛像基座上的话:当生命结 束后,希望能生活于神界天堂,如兜率天或切利天等”②这就是信众建造 佛寺、制作佛像的目的。

  泰人认为不管雕或铸就的佛像,只要敬献给佛寺是人生最高的善行、 功德。因此,制作佛像被看作神圣的事,要做隆重的仪式,表示对佛教信 仰的虔诚。如果制作佛像,不举行上述仪式,制作出来的佛像则不能放在 佛寺受人膜拜。所以,佛像制作首要的是要经过一定的佛教仪式,也即是 信众对佛教的虔诚,其次才是美。

  此外,佛寺壁画的内容,全是宣扬佛教故事的哲理。佛塔、佛寺建筑 为何是这种形状,为何其周围有这些衬托建筑,诸如象、狮、人鸟、巨魔等 雕塑,都是有佛理依据的。以佛像雕塑来说,世界上所有佛像都大同小 异,所以信徒们一看就认出来了。因为佛像制作有“32相”、“80种好”的 规范,不是随意创作的,它来自印度佛像雕塑的审美观念——象征性。 “32相是指印度古代流传的大人物特异生理现象。”③佛教把众多大人物 的特异生理现象共32相,集中在佛陀像的创作上。如顶有肉髻、眉间白 毫、两手过膝、足底有“千辐轮相”等。此外,还有“80种随形好”,是随32 相而具之好,如头发螺旋、鼻高不现孔、耳轮垂长等,合称为佛身的“相 好。32相和80种好也就成了佛陀像的象征,不是释迦牟尼的真容。

  综上所述,与其说泰人创作佛教美术,不如说是泰人的佛教信仰活动 的结果,是民俗。因为它不是为了艺术欣赏而创作的,而是作为一种佛教 信仰而制作的。信徒为了积功德、求来世更幸福而建造佛寺、制作佛像、 建立佛塔、绘制壁画的,但它却给非佛教徒留下了美的享受。


TEL:400-388-3942    FAX:+86-096-3419    EMAIL:admin@admin.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67号  鲁ICP备200010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