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手机网页版济南有一个郑家窝坡村三百年历史沧桑过
发布时间:2023-06-05点击次数:

  济南市市中区兴隆街道有个郑家窝坡村,地处济南市南部、距市区约15公里的青铜山下。该村四面环山,向北翻越大岭就是历城区港沟街道,往南翻越铁岭是锦绣川水库,往西南翻越南岭则是南部山区的仲宫街道,沿青铜山往西是斗母泉所在。郑家窝坡村是典型的山村,以前出村困难,现在有了新修的公路,可以直达济南市二环南路高架桥。

  郑家窝坡村何时建村,相关史料极少,遍查史志,在未公开发表的198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地名志》第九辑中找到了简略的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年)《续修历城县志·地域考二》载:泉路乡仙台二“郑家窝坡”。

  清代雍正年间,郑姓人家由位于济南东北的洪家园迁此定居,搭起窝棚开荒种地,故取村名“郑家窝坡”。村中年长者也都证实祖先自洪家园迁居至此,与村里现在到处是石头不同,郑家窝坡村人的先祖到达这里时,漫山遍野都是黄土。农耕社会的人们对土地充满深情,先祖一眼相中这块风水宝地,于是在地上挖坑,搭起窝棚,开垦荒地,扎根定居,世世代代生活于此。此地除了郑家窝坡,还有王家窝坡和郭家窝坡,因此有“一溜窝坡”的说法。

  郑家窝坡村坐北朝南,因山高谷深形成了独特的山间小气候。东西走向的山势,阻挡了冬季米乐m6手机网页版寒风的侵入,所以村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避暑休闲的好去处。郑家窝坡村有126户,人口400多人。这里的人以前过着农耕生活,农闲时有的做点小生意,贩卖些山货、鸡蛋,或者到济南干些杂活。

  村民的日子过得甚为安逸,当地有句顺口溜:“茅草屋、石头墙、木板门、纸糊窗、泥巴炕,夏天能隔热、冬天能隔凉,脚走石板路、身穿粗布装,喝的山泉水、吃的小杂粮,山果野菜有滋味,碧水蓝天心宽敞,人活八十也不老……”

  郑家窝坡村只有过梁、李、郑、刘四姓,其中梁姓只有一家人,如今也已经不在了。这家人何年何米乐m6手机网页版时迁居于此已无从考证,最后的梁姓村民是一个母亲和她的两个儿子,随着他们的去世,梁姓在村中也消失了。

  我国姓氏的起源,有的以地为姓,有的以国为姓。人们迁移的原因,或躲避战乱,或逃避灾荒,或是以前因逃避官府追捕而迁入深山野林。李姓迁入郑家窝坡村,距今有二百七十多年历史。据查证,李姓一支是在明初迁徙到河北枣强,再由枣强迁往长清,后由长清迁往大涧沟村。后来再由李秀携妻带子和独生子李富贵,由大涧沟村迁来郑家窝坡村,到2009年已传至13代,共35户,130口人。

  郑姓是以国为姓,起源于西周时期,周幽王即位后封郑国,郑桓公为春秋时期郑国首位国君,也为郑氏始祖。其中郑佛保一支自南京过了长江,迁往长清和历城的洪家园,族人分散于十个村庄定居。郑家窝坡村的郑姓是由洪家园迁来的,到2009年已有11代,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郑氏家族有38户,140口人。

  据《刘氏宗谱》所载:“推其本,实汉代之后裔也。上自两晋,下迄明代,已有千余岁矣,世远而散居乡间,乃遍海内皆有也。”民间也有“赵、钱、孙、李,遍地刘”之说,是不无道理的。郑家窝坡村的刘氏族人由济南市东全福庄迁居而来,到2009年已经传承至14代,至今也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当时村里刘氏有53户,203口人,为村中第一大姓。

  刘、李、郑三姓人家先后迁到郑家窝坡村后,都在屋前栽了一棵国槐,以示扎根于此,带着根深叶茂、家族兴旺的美好寄托。刘姓人家的国槐在南台、李姓人家的在李兆儒院内,郑姓人家的在郑吉平院内。目前,这三棵古国槐已被济南市园林部门挂牌记录文物档案,加以保护。

  郑家窝坡村三大姓氏的村民,在这里共同劳作、共同生活,繁衍生息。他们经过艰辛劳动,劈山开路、建房、凿井、垒石造田,三大姓氏之间的关系是团结友好、彼此依存的,三姓之间互相通婚联姻,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亲情网络。

  自清朝到民国,郑家窝坡村一直隶属济南历城县,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镇。2007年5月,十六里河镇撤销,分设十六里河街道和兴隆街道,郑家窝坡村划归到兴隆街道办事处。

  整个村落在东西走向的山沟里,以前山路不足两米宽,所有的农作物都是靠村民肩膀挑。所以村里家家户户都有扁担,山地里种的粮食还得手提肩扛。以前由于土地较为贫瘠,且水源不足,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现在村里以种植小麦、小米、玉米、黄豆和地瓜为主,是典型的农耕村庄。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郑家窝坡村在发展草药种植以及相关产业,还养殖蚂蚱,一时间也成为媒体报道的典型。

  郑家窝坡村历史悠久,村庄依山而建,房屋由就地取材的石块堆砌而成,现在还存有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的不同时期建筑,建筑风格有着显著的时代烙印。因建设年代不同而迥异的建筑材料及砌筑方式,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建筑空间格局的变化,则体现了村民不断提高的生活、生产需求。村里那硕大的石板路历经风雨,依然承担着通行的功能。

  村民在这里定居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水源。郑家窝坡村村口有一口古井,水非常甘甜,村里人称为东井。在这口井的旁边,有一块石碑,此前这块石碑就铺在井旁边的地上,现在已竖立在东井旁边,石碑的中间有凿痕,一些字迹因为年代久远无法看清。但是从残留的文字看,这应该是一块功德碑,上边记述了郑家窝坡村的首领和周边村的首领打井的事情,落款的时间为“大清道光八年四月”,这样推算下来这口井也有近两百年的历史了。

  井口石上被绳勒出的深槽沟,也能佐证它的历史。这口井水质甘洌、清凉,特别是在炎夏,喝上几口井水,顿时会觉得暑气消尽、清凉透心。据村民讲,这口井原是一个泉眼,以前人们用绳子系上小桶就可以提上水来,后来附近的村为解决共同的吃水难题,村民集资筹粮开凿,经过三四年的施工,终于打出了这口井。据村里老人们讲,当时人们点燃麻油灯照明,分黑白班,昼夜不停地开凿,当凿到井下时,因积水施工困难,下井干活的人每凿下一升碎石,就可以换回一升小米的报酬,最终井开凿成功。泉水从地层深处的裂缝中流出来,每到雨季从井口米乐m6手机网页版喷涌而出,翻滚着雪白的浪花。

  在过去经常干旱的年代里,前来等水的每天都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一个木头辘轳不分昼夜地转动。为了排队挨号,人们想出了在水桶上穿绳的办法,就是打水人把自己的水桶从绳子这端穿上,当你的水桶顺着绳子移动到那端时,就轮到你打水了。对这口井的管理也形成了不成文字的制度,村民按照值日顺序,轮流把井上的辘轳扛回家,第二天再安上,另外还用一个写着姓名的木牌相互传递。

  东井往东还有几处泉水,如瓮泉子,是因为泉水像从瓮中流出而得名,还有灰泉子,是因为用石头猛击泉眼,会有灰渣样的东西流出,还有一个咋呼泉,起这个名字是因为泉水流下的声音很大。

  郑家窝坡村南岭谷深,山崖陡峭,在东西两崖各有一个山洞,两洞遥遥相对,过去村里曾流传着二郎神担山赶太阳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玉皇大帝看到这里到处都是山,影响了人们的出行、生产和生活,于是就派二郎神下凡把山搬走。二郎神就用扁担的尖头插了两座山挑到肩上,想在天黑之前担走它。二郎神挑着两座大山向西追着太阳走,以为这样天就不会黑了,他不知担了多久,追着太阳走了多远,二郎神实在担不动这两座沉重的大山了,就放下歇息一下,再起来担时,却再也担不起来了,二郎神只能拔出扁担离去。两崖上就留下了两个深深的扁担孔,根据当地传说,海拔700多米的青铜山就是这样由二郎神担来的。

  郑家窝坡村山路崎岖,但它是由济南通往泰安一带的捷径,曾有过客商忙碌穿梭的景象。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年代里,泰山一带的山货,如蚕丝、栗子、木炭、黄麻、生姜、药材等,就是客商用肩挑牲口驮着到济南,再换回食盐、布匹、茶叶、调料等生活用品。经过这里的客商无论白天黑夜都络绎不绝,长长的石板路被他们的脚磨得溜光。至今在小铁岭的南面还保留着一段之字形的盘山路,充分印证着这条山路曾有过的辉煌。郑家窝坡村村民刘中良以前曾开过饭店,接待过往客商。从郑家窝坡往西,各村都有饭店或者旅店,他们的生意也很红火。

  郑家窝坡村东庙子,也曾是远近皆知的庙子集,以前专门交易牲畜、粮食,北至济阳、齐河、南至泰安的牲口,都集中在这里交易,每逢十五天一个集,“经济人”(买卖方的中间人)忙得不亦乐乎。有时一个集成交量达几十头甚至近百头。石板路旁的饭摊、瓜果摊的叫卖声好不热闹。这里的山货也很有名气,如青铜山的山羊绒,毛细长,保暖好,是抢手货。


TEL:400-388-3942    FAX:+86-096-3419    EMAIL:admin@admin.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67号  鲁ICP备200010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