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m6手机网页版对话马岩松:如果必须要在一个空间生活一辈子我选择跳海 | CityTalk
发布时间:2023-11-05点击次数:

  回答这个虚构的问题,在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举行的《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展览现场,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马岩松给出了一个比较现实的答案:

  “最好是在大海上的度假邮轮,有吃喝玩乐。但我也受不了在游轮上待一辈子,我还是跳海吧。”

  一只准备腾空而起、飞向远方的“海鸟”被放置在展览空间的正中位置,这是马岩松的艺术装置作品“Freedom”。此次展览呈现了MAD建筑事务所成立近20年来52个重要项目,总计千余件作品,共分布在四个展厅,总展览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是该事务所成立以来策划的规模最大的展览。

  展厅中尤为引人瞩目的是大厅中央铺满问题的巨大圆桌。圆桌上是近100位MAD设计师对市民的发问,有关城市、建筑、日常、未来、梦想,观众可以在圆桌上写下自己的答案。

  马岩松的作品,总给人带来一种超然于城市地平面的意境。在巡展过程中,36氪与马岩松进行了约40分钟的对话,试图追问并还原他在创作过程中如何面对现实。以下是对话实录(经编辑节选):

  马岩松:展览准备时间很短,但其实也是有点儿基础了。它的前身是几年前我们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一个展。蓬皮杜永久收藏我们十个项目的模型,展览形式跟这次有点儿像。这次因为展览空间大,再加上我们办公室已经有的模型,后来又加了一些新的设计思路,就构成了这个展览。

  36氪:展览第三部分“感觉即真实”是你过往设计的艺术装置,放进了漂浮在地面之上的泡沫中,这个创意灵感来源是什么?

  马岩松:那是展览开幕前最后两周的想法,原来的设计没有泡泡,就是展台。那部分展览的内容全是艺术品、设计品,有椅子、鱼缸,这种就不是建筑,我觉得把它们装进泡泡里更有意思,好像飘在空中,一进去像是一个很轻盈飘浮的梦境。

  我其实挺喜欢追求那种漂浮、飘动、离开地面的感觉,我最早期的学生作业里,就有那种在天上飘着的作品,有人问:你这个怎么飘下来?结构在哪?我自己也不知道,我好像挺追求一种自由、逃离的感觉,在地面上都被固定住了,这样似乎可以解决问题。

  在现实世界,(漂浮的建筑)也有实现的可能性,但结构越大、难度越大,技术、成本,都是现实问题。

  马岩松:其实我没法计划,都需要去碰,不是我要做展览就能做,主要还是因为目前在深圳有三个项目,包括深圳湾文化广场、深圳北站“超核绿芯”,都是公共建筑,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在深米乐m6手机网页版圳有一个与公众对话的平台。这些项目对深圳很重要,恰好深圳两馆虽然是一个建筑艺术结合的展馆,却没做过米乐m6手机网页版建筑相关的展览,他们(深圳两馆)觉得我合适,就碰上了。

  公租房是五六年前,碰到建设部领导,他认为中国整个的公租房都缺少设计,正好北京有个项目,可以看独立设计师有什么不同办法。

  所以没办法预测,每年或者是什么时间正好有一个挑战。但我现在回看,其实每一件事都值得、有意义。因为我选择做一件事儿的初衷,就是它有不同的意义,要跟传统的做法不一样,所以我们觉得有挑战。比如做公租房,我做得(结果)很一般,可能也不值得说了。但选择做就因为值得创新,还因为现实(情况)太差了,你想改变。

  其实选择好多项目的初衷,都是因为看到问题、有挑战的东西,就感到特别有劲儿。不是随随便便地做一些事儿。

  36氪:之后还会做公租房吗?还是做出一个标杆性的实践之后,不会再触及类似项目了?

  马岩松:现在就有,在深圳、上海,项目都在前期设计中,大家能看到应该还要好几年。因为我觉得之前(北京)的项目好多地方可以做的更好。

  马岩松:比如现在北京天气比较冷,但公共空间都在地面,楼上公共空间其实挺少的。在南方不一样,城市密度大、人口多,楼的层高比北京要高,所以楼上得做公共空间。

  在北京不能做,大家会说得房率低,南方地区鼓励做楼上的公共绿化空间,可以不算到容积率里,不会造成得房率低,就有可能去提供这样的空间。你看新加坡有好多公租房上面,特别是屋顶有花园,我就挺想实现这个的,但这个就需要去挑战法规。

  其实北京项目已经有突破,比如我们做了开放式社区,在地面做了街道;传统的法规要求在地面上做绿化,但我们把社区的公园和景观空间放在第二层,早就超过了项目需要的绿化空间,只是按照法规不能算绿化面积。后来因为这个项目有一定的实验性,领导允许了这样的尝试和突破。

  36氪:“建筑师该解决哪些现实的问题”,关于这个展览圆桌上的问题,你的答案是?

  马岩松:几乎所有问题(都和建筑有关),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生活的。其实建筑特别综合,它能多方面去看,从艺术、技术、功能、材料,又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的角度聊,我觉得建筑就应该把现实变得更好,有些空间会让人减少交流,有的空间就显得和谐,建筑还是能起到很多作用。

  36氪:你是一个为未来感到焦虑的人吗?比如最近AI技术应用对建筑设计工作带来的挑战。

  马岩松:谈论未来的时候,有关技术的讨论太多了,一直讨论这些挺局限的,其他的部分不够。其实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考虑,未来应该解决现存的问题,技术也应该围绕这些问题,而不是被所谓的创新工具牵着走。

  我觉得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很多人是跟着其他人走的。技术的改变往往带来社会结构的改变,使大众被动地接受。其实任何时间,不谈未来,就谈现实也是很值得说的。

  说AI取代很多工作,好像明天建筑师就没了,但我们现在就是机器在设计,工具的变化是一直就有的,现在的房子,没有设计软件都做不出来。建筑设计的形式和方法可能会变,但最终建筑是一个人理想生活状况(的载体)。

  人类在不同时期,住山洞也行,住帐篷也行,住宫殿也行,住摩天大楼也行,谁知道以后住哪里?回过头来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建筑是人们想法的一个记载。这个载体如何变化,还是得人去想如何去做,所以我可以接受所有技术,AI也一米乐m6手机网页版样。

  马岩松:现在深圳湾文化广场的项目,大家在展览上看到的模型,整体构造是一个浑圆、光滑的石头,这样的建筑有很多现实建造的问题,结构、材料,还涉及好多规范,我们用的材料是花岗岩,但是要弄成不规则的、双曲面的(效果),在生产制造的时候要有特殊加工的机器。

  从第一天做反对现代主义的建筑,我们就挑战了所有的基础,那种大方块儿、盒子形状的楼,技术简单、容易复制。未来不应该是技术能做什么,人就得住在什么空间里,未来应该是人想住什么空间,技术想办法去达到。人怎么会住在一个方盒里?那不是很怪吗?它只是工业大生产时期的产物,此前没有过,此后也应该有改变。

  现在的技术和那个时代不一样了。比如3D打印、辅助设计,不需要大规模复制、生产,在可控的造价成本里就能达成设计效果,那种靠效率和复制的生产模式已经过去了。所以在展厅还有我们的好多项目中,都需要特殊的技术支持,包括新材料、新施工方法的应用。

  马岩松:没错,这也跟经济情况有关,每个人能有的空间变小了,所以公共空间的品质很重要。太现实就会没有想象力,这个也是建筑能做到的。如果城市全是功能至上的环境,人更缺乏想象力,需要文化艺术、奇思妙想,有奇怪的东西,能把人带入另外的精神世界。

  36氪:你最近几年的作品,会不会考虑到社会情绪的改变,同步在设计语言上体现?

  马岩松:我觉得建筑不是直接对应现实,你得为未来打算,因为建筑建好了,可能已经是你的想法产生十年之后的事了,讨论设计、建造,不能看当下,但问题是当下,建筑必须要做批判现实的作品,而不是服务现实的作品。

  如果服务现实,就是大街上的东西,这不会有创新的。不能说世界就这样了,我就去迎合世界,需要有先锋性、创新性,有时候是从无到有的。

  对我来说,我考虑的是中国未来需要什么,从现在的社会氛围(来看),我觉得公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这些都是长期需要追求或者说缺少的东西。如果我要回应它(现实),我就采取批判这些问题的办法。

  马岩松:焦虑是建筑师的一个正常状态,不焦虑的不是好建筑师。我们的一个个项目,构建了我们心目中的社会、未来的一种生活,这个思考过程肯定就是伴随着焦虑。

  现实问题多,你想改变这件事儿很难,理想处处受着制约,所以焦虑是一个常态,接受失败也是一部分,因为你的实验性和先锋性,不可能所有事都能达到你的最理想状态。

  所以你要经常被拍回来,不能实现很多事儿。但你不能被拍死,肯定要再发起更猛烈的(行动)。要不然是社会就这样、现实就是这样、我也改变不了什么,我就处在麻木当中了,那就不是一个好建筑师。

  马岩松:更允许不代表自由,只是相对更好。建筑师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环境里,他的生存就嫁接在问题之上,没有问题就没有存在的意义,这个过程伴随着思考、焦虑、挫败感。

  深圳这几个项目有很大的可发挥空间,我不敢说这是一个常态,我恰好得到了这个自由度,(深圳)也恰好给了我这个机会。

  深圳湾广场这个项目中有好多提案,我现在也觉得很幸运,最后定了这个方案。现在的方案看不出是建筑还是自然,大海与公园可以融为一体。大部分的建筑是为了时代而做,而我不是,我提出了一个“远古的未来”(理念),有更大的时空尺度。

  建筑往往是一个时期流行什么就会去做什么,深圳湾这个作品不是这样,不按照这个方式,很特别。

  36氪:你代表了30岁出圈、年少成名的一类人,对于年轻建筑师,或者每个专业领域想挑战传统的人,有什么建议?

  马岩松:我其实挑战的是别人看待传统的方式,我喜欢传统的东西,我现在做的这些看似挺新的东西,我也不觉得是把传统破坏了。我是不满意别人看传统的简单方式,他们表面上说是尊重,但是他们在复制,这是对传统的侮辱。所有传统的伟大文明,其中都有无数的创新创意,有对未来那种梦想、激情,反而现在这些嘴上尊重传统人的身上根本没有这种精神,这根本不是一种继承。

  所以我想跟年轻人强调的,就是我是会尊重传统,学习传统,但是传统给我们的一种创新的力量,一种看世界的勇气,古代人可以那么牛,你也可以。

  我想这个是传统能带给我们的力量,而不是说我们就生活在别人的阴影里。大部分人看传统,我觉得都是臣服于它,这个是不是尊重,把你自己变成他,这怎么叫尊重?先辈把精神传承给你,是希望你去创造更新的东西,你一辈子都在抄他,他们也不会觉得是在尊重他,所以我觉得年轻人不要有这个误解。

  “建筑和城市不是抽象的科学技术,而是生活发生的真实场景,建筑是关于感受,氛围和时间的。建筑是活的,带有生命的特征,也因此而充满能量:流动、动态且不确定。建筑作为人造物,在工具与艺术层面都是人内心的一种外化和延伸,反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历史和未来的态度。主观而各异的外化过程产生了多样的声音,诠释着和谐共鸣的最佳样貌。” ——马岩松《流动的大地》展览序言


TEL:400-388-3942    FAX:+86-096-3419    EMAIL:admin@admin.com

版权所有:Copyright © 2002-2022 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 版权所有 HTML地图 XML地图     公司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167号  鲁ICP备20001016号-1